第24章(2 / 2)

偏题了,竹韵晃晃脑袋:“这不重要,我想说的是,如果他对血液有依赖,不论是生理性的还是心理性的,一旦血液用光,他便会再次犯案。”

封析扬不知在想什么。

红灯变绿,后车疯狂地按喇叭,不耐烦地催促。

竹韵甚至能想象里面的人正边按喇叭边破口大骂。

封析扬往后视镜看了一眼,胳膊伸出窗户做了个抱歉的手势,松离合加油门离开。

他开得不快,拿了手机拨出一个号码。

卫本仁的声音从听筒里漏出来,他似乎在忙:“尸检报告放你桌上了。”

“祝星身上有没有被咬过的伤口,特别是动脉血管附近。”

“啊?”卫本仁不懂,“封析扬,你不会认为凶手是猛兽吧,被咬死……”

封析扬不耐烦地打断他:“你就说有还是没有。”

卫本仁斩钉截铁:“没有。”

封析扬直接按断电话:“没有你说的被咬痕迹。”

他突然想起什么,那天在祝星被害现场有一个瓶子,里面还有残留的血迹。

封析扬干脆将车停在路边,又拨出一个号码。

“封队。”是技术科的负责人。

“从现场带回的那个瓶子,里面的血液和死者比对的结果出来没有?”

“血型一样,不过dna的报告还没有出来。”

竹韵知道,这个年代的技术不能与后世想比,dna的结果不会那么快。

其实她对派出所和社区的排查结果也不报太大期望,如果凶手是吸毒人员,那还有被记录的可能,如果是精神病患者,家人却瞒着没有就诊,那找起来就困难了。

很多人讳疾忌医,尤其是精神病,只要病人没有出现攻击伤人行为,很大概率并不会被送去医治,甚至很多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也只是被锁在家中。

竹韵只能通过犯罪行为做分析,并不懂刑侦方法。

她正陷入困境,却听见封析扬说:“现在无法得知凶手和死者是否认识,但是他一定了解死者的生活。”

“为什么?”

“如果凶手是随机挑选下手对象,那一栋楼里,怎么那么巧就挑中了祝星家?可他如果每家每户敲门,邻居就会有所发现。”

“我明白了,”竹韵恍然,“凶手知道祝星家里有人,并且,只有她一个人在家。”

封析扬:“祝星刚辞职不久,知道她在家的人能有多少?”

竹韵刚想到祝星的同事,车子已经稳稳停在了一栋大楼下。

她一路都没有意识到封析扬走的不是去市局的路,张了张嘴:“你……”

封析扬已经推开车门:“下车。”

祝星的公司在这栋楼的十六层,是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祝星是建筑设计师。

祝星所在小组的组长杨明接待了二人。

他端了两杯茶进洽谈室,用脚一勾,带上了门。

“二位,小祝的事我听说了,前两天你们来的时候我正好不在,有什么要问的你们尽管问。”

封析扬透过百叶窗往玻璃外看了一眼:“你们公司人不少。”

“还行,”杨明搓了搓手,“不到一百人,不吹嘘地说,在本市也算数得上号的建筑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