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2 / 2)
当下,此地的股票市场尚处萌芽阶段,规模颇为狭小。
可供交易的股票数量屈指可数,总数还不足50只,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屏上,寥寥的股票代码稀稀拉拉地排列着,显得格外稀疏。
而涉足其中的经纪人公司,也仅仅只有10多家,多数办公场所不过是局促的小房间,内部设施极为简陋,几张桌椅、一部电话,便是开展业务的全部家当。
受限于此,股票交易的活跃度宛如一潭静水,波澜不惊。
买卖双方仿佛都带着迟疑与谨慎,交易热情低迷,成交量长期在低位徘徊,每日的交易数据犹如一汪平静的湖面,几乎不见涟漪。
与如今高度发达、交易数据瞬息万变的现代金融市场相较而言,这里仿若还停留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在市场规模拓展、交易机制完善、投资者培育等诸多方面,均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亟待深度挖掘与开拓。
回溯至去年,即1961年,于60年代的交易市场而言,这一年仿若一颗璀璨流星,划过金融的浩瀚苍穹,成为最为活跃的时段。
彼时,香港经济在多方因素推动下蓬勃发展,制造业快速崛起,对外贸易日益繁荣,大量资金涌入市场,交易市场也随之水涨船高。
全年成交额宛如一座巍峨高峰,直逼约14亿港币大关,这般天文数字,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足以令各方瞩目,引发无数惊叹。
要知道,那时香港整体经济规模尚在持续扩张的进程中,如此高额的成交额,意味着市场活力的极大迸发,投资者们怀揣着热情与期待,纷纷投身于股票交易,市场呈现出一片少有的热闹景象。
不过,若对全年交易数据进行细致拆解,将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这些休市时段予以剔除,把时间维度精确聚焦至交易日,便会惊奇地发现,每日的成交额并未如直观上呈现的那般起伏剧烈,而是回归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
经过严谨的计算,平均而言,每个交易日的成交额大致稳定在400万港币左右。
这一数据,乍看之下,确实不如全年总额那般动辄数以亿计,拥有令人震撼的庞大体量。
然而,它却以一种更为精准、细腻的方式,勾勒出市场日常交易的真实脉搏。
在股市交易大厅里,每日都充斥着股价的涨跌播报、股民们的热烈讨论,一片繁华喧嚣之景。
但在这表象之下,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平均成交额数据,默默揭示了市场内在稳定的交易节奏,宛如沉稳有力的心跳,维系着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转。
何雨柱抬眼打量起交易的席位,入目之处,总共不过二十多席,每一席所占面积都不大,显得有些紧凑。
席位布局规整有序,桌椅摆放整齐划一,交易员们各自忙碌其中。
他们时而紧盯着黑板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手指在纸上上飞速书写;时而拿起电话,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沟通,眼神专注而坚定,虽空间有限,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工作的专注度。
在交易员的席位最后面,矗立着一堵看似普通的墙,仔细端详,便能发现这堵墙有着独特的设计。
墙面并非单纯的平整,而是有着细腻的纹理,凑近去看,那些纹理似乎暗藏玄机,或许是某种装饰性的元素,又或许与这交易所的运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交易所高大厚实的墙面上,精心开凿出了几扇巨大的窗户,窗框边缘经过工匠们反复的打磨与雕琢,触感光滑,不见丝毫的粗糙与瑕疵。
透过这几扇宽敞明亮的窗户,交易所内热火朝天的交易景象被一览无余。
交易员们坐在黑板前,双手在纸上上飞速地敲击着,那灵活的手指如同在纸上上奏响一曲激昂的乐章;
他们的双眼紧紧盯着黑板,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执着,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黑板上不断跳动的数据。
随着交易数据的起伏,交易员们的情绪也随之跌宕,盈利时难掩兴奋的笑容,亏损时则眉头紧锁,这些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被窗外的人们尽收眼底。
每一个窗户又被巧妙地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间,每个单间的面积不过几平方米,空间虽显得逼仄,但内部布置却秩序井然。
何雨柱和陈嘉佩此刻就站在其中一个窗户前的狭小空间内,身旁摆放着一张略显陈旧的桌子,不过桌子被工作人员擦拭得一尘不染,没有一丝灰尘。
桌子上,一部造型独特的黑色电话静静摆放着,它并非普通的家用电话,线条硬朗笔直,按键布局紧凑有序,机身散发着一种神秘而专业的气息。
这部电话可不简单,它是连接外界与场内交易员的关键纽带,宛如一座无形的桥梁。
只要轻轻拿起听筒,熟练地按下拨号键,就能瞬间与场内忙碌的交易员接通,进行现场股票买卖操作。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可能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掀起一场小小的波澜,引发股价的微妙变化。
当然,考虑到有些人因工作繁忙抽不开身,或是路途遥远难以亲临交易现场,证券交易所也贴心地设立了专属电台。
在每日紧张刺激的交易时段,专业解说员坐在设备前,全神贯注地紧盯黑板,不放过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