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2 / 2)
李恪笑着转头看向巫箬,“早就听闻长安城里多了一位‘女神医’,想必巫姑娘的医术定然是非同一般。”
“王爷过奖,不过是糊口的技艺罢了。”巫箬淡淡回道,声音不卑不亢。
李恪暗中赞许,继续说道:“巫姑娘不用谦虚,其实我是有个不情之请。我母妃患有旧疾,一直无法根治,就连宫中太医都束手无策,所以我希望姑娘能出手相助。”
“若连宫中太医都没有办法,那我……”
“太医们都是男子,母妃的病其实跟心中所想也有关系,所以巫姑娘前去定然有所不同。何况淳风兄早已告知我,姑娘的医术之高,不在任何太医之下!”李恪说到这儿,眼中滑过一丝忧色,“不瞒姑娘,我奉了父皇之命,明年春季就要赶赴封地,从此要见母妃一面,极其艰难。如今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她的身体,还望姑娘能在我临行之际,圆了我这个心愿。”
他的话让巫箬有些惊讶,大唐律例,除了太子,凡是封了王的皇子,的确是要前往自己的封地驻守,无诏不得返回长安。这是为了保障太子的地位不受影响,可外界不都传闻,皇上对这位皇子是宠爱有加吗,怎么会让他前往封地?若说对太子的威胁,吴王李恪是庶出,威胁远不及太子的同胞母弟——魏王李泰来的大,他同样深受圣宠,如今却也好好地留在长安,皇帝还准许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
看来这皇家之事永远不像表面上看见的那样,但李恪对他母亲倒确是一片孝心,想到这儿,巫箬起身行礼,道:“承蒙殿下看重,民女愿尽力一试,但一切命数皆由天定,还望殿下能够看开。”
“多谢姑娘。”李恪万分欣喜,竟作揖回礼,他知道巫箬这样已算是许下承诺,但他也深知自己母妃的病根治不易,万事不可强求,只希望能减轻她的一点痛苦。
一旁的李淳风看着巫箬微微一笑,他早知道她是面冷心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仅因为李恪的孝心,更因为在她心里,任何生命都是有权利活下去的。
所谓医者父母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时,刚才的管事又来到凉亭,在李恪耳边轻声说了几句。便见李恪点了点头,转身向着两人说道:“宴席还有些小事要处理,淳风兄就代我尽地主之谊,领巫姑娘四处转转吧。”
李淳风点了点头,带着巫箬走出了凉亭。
第47章 越女纱(五) 吴王府,菊圃旁。 ……
吴王府,菊圃旁。
飘渺的歌声再次在锦瑟的耳边响起: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明明是陌生的曲调,从未听过的唱词,可这几日,她总是听见这首歌,或者说在脑海中响起这首歌。
因为每次似乎都只有她一个人能够听见。
这也是她远离正在闲聊的贵妇们,独自来到这菊圃的原因。
世人甚爱牡丹,嫌弃菊花无论颜色还是气味都太过淡薄,不与这盛世气象相符,所以此刻在这儿赏菊的人几乎没有,而她正好落得个清静。
只是那若有若无的歌声实在唱得她心中无法安宁,仿佛死水无波的古井突然泛起了一丝涟漪。
这是何地女子求爱的歌谣?唱得那般悱恻缠绵,哀婉动听。
她仿佛随那歌声看见三万顷青山白水间,一叶扁舟翩然而至。
船头,长身玉立依舷而望的男子在清风明月下是那般飘逸绝世,遥不可及;
船尾,正摇着桨的女子轻轻低着头,犹如岸边低垂的杨柳,可是她时不时又偷偷抬头往船头望上一眼,她的心事,就像那船桨荡开的碧波,泛起一圈圈缠绵的轻波。
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她此刻的心情该是多么得欣喜和庆幸,能在今日与这般人世少有的男子同乘一条小舟。
可是他是那样的高高在上,如天际的云彩,而她只是一个小小的渔家女,哪怕他待她是那样得温和,可在他面前,她仍然卑微得像尘土里的沙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