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2 / 2)
短短几天,京城的风云诡谲才露出一角,已让林芷好生领教了。她压根儿不想留在这里看热闹,只想速速远离这是非之地。
“又说怪话。我估摸着也就这两日了,你在家好生歇着,我去置办东西,寻杨兄告别,再去吏部值房打听打听。你可别再独自一人往外头跑了。”
“好了好了,我不出门就是了。你别忘了打听打听那宣威县到底在何处,趁着咱们在京城,南物北货都有,把要紧的东西先备好。”
让林芷没想到的是,沈知衍还没打听到宣威县的事儿,庆小子先给她带来了好消息。
“娘子,那卖胡羊馕饼的外乡人,说他曾经从那个宣,宣……”
“宣威。”
“是,宣威,瞧我这脑子!他说他曾经打那里路过嘞!您和沈郎君不妨去问问他?”
“宣威我没甚印象了,不过武威郡我记得,那里的风景都差不多。从这里,要翻过高山,渡过大河,越过戈壁滩,穿过白杨林,能遥遥瞧见雪山,便到了。那里可大得很,天高地阔,连风都比别处自在些……”
深目鹰鼻的番人目光幽远,似乎陷入回忆,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下子叫他回过神来,他瞧着林芷夫妇的眼神带了几分可怜。
“那里不比京城,地广,人少,甚都缺,吃的穿的用的,真的甚都缺。最要紧的是盐,那里的粗盐都能卖上京城青盐的价。”
关内如此,关外更是不好讨生活,他们这些小部落人手少,草场和水源都抢不到,还会被大部落的人奴役。若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他哪里会离了故土故人到万里之外的京城来呢?
林芷和沈知衍对视一眼,边关苦寒之地,他们早有准备。
此时听见番人这样说只觉得悬着的事终于有结果,俩人并不灰心。买了两个胡羊馕饼,一个给庆小子,一个沈知衍自个儿吃,谢过胡商和庆小子后便沿着热闹的街道慢慢往回走。
“告身文书明日便下来,这回咱能乘官船、走驿站,路上能轻省不少。”
沈知衍打水给林芷泡脚,他盯着木盆里林芷白皙的双脚,低着头缓缓道:“要不,你别和我去了。我去赴任,何须让你与我一同去受罪呢?”
最后的几个字几乎只有气声,不敢多言一句。
“那我甚时候去呢?等孩子出生?不行,太小受不住。那至少得三岁了才能去吧?那便是三年又九个月的时间,那时候谁知道你又在那里呢?你这父亲当得倒是轻省,生产时不见人,洗三不见、满月不见、周岁不见,要见你,还得等到三岁去了。”
“沈知衍,那时候,你又在何处呢?”
这是林芷第二次问这话了,先前杨信沛给沈知衍递了消息:上一任宣威县令的死,似乎与当地人有关。且那以后,朝廷足足有三年不曾再派遣官员担任知县一职。
沈知衍自个儿也打听到了一些消息:宣威县自上任知县殉职后,便年年拖欠朝廷税收。
种种迹象都表明,宣威县,是个硬茬子。
林芷是真的怕,她怕沈知衍不明不白客死他乡。
若是没春闱这事儿,若是没有签到系统给的保命药丸,林芷大概率会让沈知衍独自赴任。可他能在没顶之灾之前想法子周全她,她承这份儿情;有托底的签到系统以及这些日子在京师买的各类药材。
有这些,若她还是扔下沈知衍独自偷生。她看不起这样的自己,往后余生,午夜梦回之际,她都会惴惴不安。
她是想活,可这样活着,也挺没意思的。
==
三月十二,宜出行。水井坊内两辆马车一前一后向着城外的渡口驶去。
底长五丈二尺,头长九尺五寸,载重五百石的三桅漕船,密密麻麻停在大运河之上,蔚为壮观。
来京时是搭返程的船只,那时运河上远没有如此多的漕船。可现在,船上旌旗飘扬,连成一片,似乎在大运河上盖上了一层红蓝交错的云海,声势慑人。
圣上特许沈知衍跟着运粮官走,他手持告身文书,随行的也只林芷一人,即便是这样,当职的官吏也是验了又验查了又查。
“沈大人恕罪,这批粮草运往边关,事关边防,不得不慎。”带队的转运使话说得客气,可下令检查的动作却一点儿不含糊。
“这是自然,皇恩浩荡,准许下官与将军同行已是格外开恩。将军请。”沈知衍回以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