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1 / 2)

林芷似乎看见了一个个移动的金库长腿绕开宣威的模样了。要知道,敢走关外贸易这条线的商队,那一个个可是富得很!

若是没有这些个富商,地贫人少又封闭的宣威县,只能一代又一代的穷下去。

而造成这一切苦果的,是上一任知县。

上任知县好巧不巧,也姓陆,这个林芷最讨厌的姓氏。而这位陆知县,与林芷上辈子电视剧里演绎的那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形象十分符合。

人虽只是一小小知县,还是个贫困县的知县,可陆知县就有本事在这本就不甚富裕的土地和百姓身上刮出一层油水来。

陆知县极爱办宴席,三节两寿的只是基本操作,连他府里一朵破花开了,也要办个席面邀人赏花。

这些事儿不难打听,而更为隐蔽的,是陆知县疑似与商队勾结。将宣威本地的货物以极低的价钱卖与往来商队,而商队带来的粮食粗布粗盐,却能在宣威卖出一个与关外差不多的价。

完全是把宣威本地的百姓当做外族来整治,不,应该比关外的外族还惨,人家那里的宝石骏马还是能卖上一个正常价的。

而为什么说疑似呢?因为陆知县死了。

陆知县上任三年后,朝廷的文书下来了,继续连任。像这样偏远贫穷的县城,连任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没找到另外的冤大头,没门路的官员,连任至死都是有可能的。

可连任,陆知县受不了,他要活动,要各处走礼拉关系,要离开这个满是风沙穷得鸟不拉屎的鬼地方!

银子从何而来?还是只能落在宣威县这片干巴巴的土地上以及在这里挣扎求生的百姓身上。

陆知县下手更狠了。

可他没能等来调令,反而在当知县的第四个年头,死了。

陆知县每年就出城两次,夏收和秋收。在那年的夏收时:中了暑气,身子不适,从马背上跌落下来,直接跌入汜水河。又因河堤年久失修,竟被一路冲向奔腾不止的天水河。

尸身都找不着啦。

而当时留在宣威县的商队,离开宣威向甘州走时,在一片戈壁上不幸遇上了沙匪。商队里的人基本死光了,侥幸逃回来的一两个,报官后也没了下文。

他们认不出行凶的歹人,商队里遇害的人在荒野上留了一天一夜,直接被啃了个面目全非,一点儿线索也没留下。这便成了一桩悬案。

陆知县殉职,商队也不再来宣威。朝廷未派遣官员赴任,胡主簿代管宣威,一管就是五年,直至沈知衍上任。

而这些个消息俱是沈发这些日子借着买材料修缮县衙往外跑带回来的,零零碎碎打听来的消息,让林芷和沈知衍勉强拼凑出了这么个故事。

第63章 干回老本行

沈知淳一行人只在宣威县多待了几日,很快便收拾好东西,搭上了一支从关外装满货物,准备回京大赚一笔的商队。

三人三车行李,不,或许说是货物更为合适。

这是沈发这几日有林芷这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注入后,或是换或是买从宣威本地采购的一些货物。据沈发的计划,跟着商队去往更为繁华的武威郡后,再卖掉一些货物,便能购入利润更大更好运输的皮子药草回去售卖。

毕竟,宣威实在是穷,外来的商品不流入,本地的商品真不大具有竞争力。

让沈发买下的也不过是芨芨草编制的草席子、蜜瓜和红皮甘草。值钱的香料、宝石和皮子,得去武威郡与关外来的胡商交换。沈发很有信心,毕竟林芷给了他不少在这里够稀罕的东西。

譬如由崔绣娘备下的各色布料,有走礼的有自用的,各式各样的料子装了一大车。有时候,布匹是比铜子更好交易的硬通货。华美的丝绢绸缎受外来的胡商青睐,崔绣娘新纺出来的混了羊毛的棉布受当地百姓的喜欢,

还有沈知薇的未婚夫小丁大夫家送来的小半车药物,那些药物里头不止有药材,还有很多成品的药丸子。其中治疗口舌生疮、调理脾胃不和的药丸子在这里很是受欢迎,当然了,最受欢迎的是治疗燥热内结,腑气不畅的麻子仁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