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2 / 2)
“这下便好,真真知道家里一切都好才能叫人安心。我瞧着沈家商队已成,往后沈发一年至少会来一次,咱们与家里也算有了靠谱的传信路子,定不会轻易断了联系。”
这时候的通讯是真难啊。
即便沈知衍现在有了官身,寄信比寻常人便利许多。可两地距离实在遥远,信件往来多有不便总会出疏漏,沈发将商队拉扯起来后,别说沈知衍,林芷都有一种总算是不会与亲人断联的安全感。
而沈家商队带来的远不止于此,他们这回受林芷二人所托,不远千里运来了三台器械。
脚踏赶车,专用来给棉花去籽。比搅车好用许多,虽然碾压去籽的赶车容易导致短绒增加,影响纺线的质量。但与一日仅能加工十来斤又略显繁琐的搅车相比,一人一日能去籽百斤的赶车,增加短绒这点儿小小的劣势自可忽略不计。
剩下的两样是纺线车和织布机,这两样东西宣威本地也有。但宣威到底不是盛产布匹的南地,当地的器械实在老旧,拿纺纱机来说,南地早就用上了黄道婆改良的脚踏式三锭纺车了,此处还是单锭手摇纺车。
林芷看过也上手试过,果断让沈家商队给运来。反正要运赶车了,再加两样也不碍事儿……
才怪!沈知淳没说,可沈发说了。这些器械拿钱买成品自然容易,可要是想拆开再组装回去,一个字儿,难!
沈知淳接了信儿就去找人,有沈知衍的身份压阵,沈家又花了大笔的银子,总算是寻到愿意教导沈知淳的匠人。就这样,沈知淳还与人定了契,写清楚沈家不会造了这几样器械来卖。
沈知淳这回与沈发同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他教导当地的木匠,直到人学会了如何制造和修理这几样器械。
林芷不止一次觉得,自个儿走投无路之下挑的沈家人,实在是上天少有的眷顾。
赶车是必需品,其余的两样是林芷的私心。
百姓种棉官府会以市价来收去籽晒干的棉花。可林芷得了沈知衍的消息,算了一笔账之后发现,若是由着官府全将百姓的棉花收走,那百姓幸辛苦苦种一年棉,实在是赚不到几个钱。
林芷内心鄙夷的同时便动了心思,总不能让这些信任沈知衍下了狠力气种棉的百姓吃亏吧?
于是便决定教当地百姓防棉线织棉布,无论什么时候,卖原材料就是吃亏的,要卖,那就卖加工品。林芷知道,棉花的出现,会使得棉布代替麻布走进寻常百姓家。
也是边关偏远,朝廷也没有大力推广种棉才叫当地的百姓不得用棉。可林芷知道,棉布是很有市场的,在她和沈知衍生活的桃源村,只有夏日里麻布和葛布才卖得好些,其余时候都是棉布更紧俏。
宣威本地现在是没有更具竞争力的商品,那就给他们寻一个。林芷还不信了,宣威,不,应该说是整个西北之地,占尽了天时地利,还会让棉布烂在手里?
第84章 陈情札子
沈知衍在写(请罪书)划掉,陈情札子。
地里的棉花经过打枝去顶,剩下的棉铃个个紧实饱满。在叶片开始褪色黄化,第一个棉铃吐出雪白的棉絮时。宣威大片大片的棉地里,陆陆续续教这比雪还白的颜色占据了。远远望去,虽还有青色的棉铃和茎叶,可人还是一眼就被吐絮的棉铃吸引了目光。
劝农官跑得更勤快了,他不止自个儿勤快,还带动了种棉的人家跑得勤。宣威现在最热闹的地儿,除却城外的宣威客舍,就数棉地里头人最多。
背着小兜子在棉地里捻虫子的人多,来凑热闹的人也多。人多眼杂,有时候难免有些手欠讨嫌之人。见如此,有些种棉种得多的人家,干脆在棉地边儿上支了草棚子,几片木板子拼凑在一处就成了张床。日夜守在此处,就怕路过的人,这个掐一朵那个薅一把,好好的棉地全叫人给祸害了。
第一茬棉铃采收时,劝农官干脆宿在了宣威,沈知衍润色许久的陈情札子刚好递到了顾郡守案几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