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0节(1 / 2)

“能成功吗?”

“想知道?”皇帝淡淡道,“你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他转过身,无视了景昭愕然与欣喜交织的神情,只倦然道:“朕会发一道旨意,就说太后生前思乡,下半年江宁的昙陵修好,你护送太后梓宫回南边安葬。”

“还有这等好事!”

“你早些走。”皇帝说。

他忽然抬起手,凌空朝景昭一点:“走之前把你那些事理顺,有的人不必留了,当断则断。”

说到最后一句话时,皇帝语气转为严厉,教诲之意很是明显。

“儿臣知道。”景昭无辜地道,“但是儿臣还想再留两日,有的人本身虽然没用,但是留着他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如还可以留着用来钓鱼,比如用来试探一些墙头草的忠心。

皇帝沉默片刻,幽幽地道:“小心点,钓上来的鱼太大,是会把船扯翻的。”

第11章 裴令之,江宁裴氏,年十七。……

春寒料峭,哭临的第三日,绝大部分苦苦坚持的命妇都松了口气。

不但命妇疲惫至极,就连养尊处优的百官宗亲都支撑不住。只想着快些熬过最后一日,不愿横生枝节。

正因如此,当皇帝降下旨意,言明太后生前思乡,遗愿葬回江宁,待九月昙陵落成,护送太后梓宫回江宁葬入昙陵时,几乎没有朝官反对。

昙陵实际上是对景氏皇族祖陵的扩建,大楚立国后,皇帝下旨命景氏皇族迁居京城,但祖坟总不能刨开带走。所以建元五年起,工部调集大量工匠前往江宁,将景氏祖坟改建成皇陵应有的规模仪制。

唯一令百官生出微词的是,皇帝在圣旨中指明,令皇太女与礼王世子护送太后梓宫南下安葬。

从建元元年开始,立储早已折磨得百官乃至宗亲身心俱疲。为此折进去三位丞相、九位公卿、两个世家,寻常官吏宗亲获罪身死者不计其数。

整整十年,即使最顽固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皇帝立女为储这件事早已经板上钉钉不容更易。哪怕还有人嘴上叫嚣着女子不堪为储,如果让他们再参与一场九死一生的立储风暴,他们恐怕立刻就要拔腿逃走。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既然皇太女地位不容更易,身为东宫储君,怎能轻易离开京城,只为冒险护送太后梓宫?

有的话虽然不能付诸于口,但对于朝野上下都是事实——与储君安危相比,太后的死后哀荣简直不值一钱。

更遑论随行的还有礼王世子——皇帝唯有一女,倘若太女遇险,按照礼法亲疏,礼王世子便是最有资格继任东宫的人——二人一同离京,要是同时出了问题,朝廷必然迎来前所未有的动荡!

但这也没办法,各位丞相硬着头皮想要求见皇帝,却被梁内官一句“圣上悲痛万分,无心见人”挡在了外面。

天威深重,各位丞相的怨气情不自禁落在了死人身上。

“那太女呢?”

“云华郡主在殿内跪晕过去了,现在发着高热,太女殿下关怀妹妹,亲自过去探视。”

“……”

众丞相面面相觑,只好纷纷互相宽慰:“离九月还早……”还有机会劝谏。

这是吹捧皇帝与太女的:“殿下诚孝,更难得能推己及人,家母年高体弱,太女殿下亲自请旨免了哭临。”

还有想得格外远的:“按理来说,若是……太女今岁就该选妃了。”

正当众丞相拧着眉头,一边烦恼一边深思,柳希声问:“梁令君,你这是?”

众丞相回头一看,只见脾气格外火爆的梁尚书飞起一脚,将一枚滚到脚边的鹅卵石踢飞:“嘿!碍事的东西!”

梁尚书兄长早逝,留下一个嫡亲侄儿,本来年少有为,不幸被卷入礼王风波,前途毁了一半,如今还蹉跎着。

几位丞相擦着汗,生怕梁尚书下一句直指棺材里那位,连忙转移话题:“啊,说来我侄儿年方二八,最是贤惠。”

“我家那小儿子没福气,性情跳脱怕他闯祸,哎,柳令君,小柳今年该说亲了吧,做个亲家?”

“不了不了,她今年怕是回不来,别耽误令郎。”

“那我夫人还有个外甥……”

丞相们聊到一半,忽然想起还没出宫,立刻一个个皱眉捧心作悲痛状:“当年我那孽子还曾随母拜见过华阳宫……”

另一边,入宫哭临的夫人们则更为迫不及待。

丞相们虽然关怀子嗣婚姻,但终日忙于朝政,在儿女婚事上的用心实在有限。

缔结婚姻,一向都是夫人们花的心思更多。

三日哭临行将结束,对着出殿来代表太女慰问命妇的穆嫔,绝大部分命妇都表现出了一种扭曲的热情——既要强行作出不胜哀伤的神态,又极力表现出友善与亲近。

穆嫔抬眼,从人群中往远处看去,只见几位颍川穆氏的命妇不尴不尬站在那里,面色都有些僵硬。

颍川穆绵延数百年,齐朝时是北方顶级门楣。但枪打出头鸟,世家那一套在伪朝行不通,反而被杀得人丁凋零,衰微至极——事实上,自伪朝之后,北方世家几乎尽数凋零,虽然名声仍在,但子弟死伤殆尽、家业四散零落,仅剩虚名。

若是放在齐朝,不要说穆嫔只是太女嫔,就算当上了正妃乃至皇后,也没资格对着穆氏露出轻慢神色。

然而落地凤凰不如鸡,穆嫔此刻只是抬眼轻飘飘一望,立刻便有命妇会意:“穆老夫人是娘娘祖母,怎的不上前来?”

穆老夫人脸色难看,然而既然被点破了,再不上前就实在难看,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上前谦恭一拜:“老身见过娘娘,娘娘安好。”

穆嫔正欲风轻云淡微微一笑,想起如今还在太后丧仪,立刻压平唇角:“祖母和叔母们起来吧,不必多礼。”

她在外人面前,说话既徐且缓,咬字清晰,尽显东宫的教养礼仪。落在穆老夫人眼里,便是故意拿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