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2 / 2)

当然单是把红薯藤栽进土里还不算完,趁着天黑之前的最后一丝光亮,甲部的人挑着直接用树根树干弄出来的粗糙木桶,去旁边的山涧里一人挑了一桶水回来给这些红薯藤浇定根水。

等那些人全都走了,赵安才拉着胡笙的手,慢慢的在地里走过。

根据赵安的计算,他现在改良出来的红薯种,每一亩地最起码应该也能收获两千斤,虽然不能跟后世的亩产万斤的超级良种相提并论,但是比起现在产量最多只能有七八百斤的红薯来说,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品种了。

众人只看见胡笙带着赵安在土里溜达了一遍,就仿佛吃完晚饭出来散步一样。却不知道赵安走过的地方,那些刚刚种下去的红薯,却散发了茂盛的生机。

只有提前知道了一些什么的胡笙,仔细的观察那些看起来有点焉哒哒的红薯藤,叶子的部位依旧蔫着,可是靠近泥土的根部却已经变成了翠绿色。相信只需要等到明天早上的晨风一吹,这些红薯藤就会全都变成翠绿的苗子。

逛完十亩地也花不了多长时间,可是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胡笙拉着赵安的手说,“要不要我带你飞。”

赵安自动环上了胡笙的脖子,“你明天不是要去我家里提亲吗,干脆直接送我回家得了。”

胡笙十分坚决道“不行。”然后蹭了蹭赵安的头顶,“我这段时间一个人睡觉,总是辗转难眠。你既然已经跑到我的山寨里来了,我怎么可能轻易的就放你走。”

其实赵安也不想离开,其实赵安自己也觉得孤枕难眠,所以这天晚上当然又发生了一些喜闻乐见的事情。

然后就到了第二天早上,胡笙带着十几个亲近的兄弟,每人都挑了一旦子沉甸甸的东西,跟随着赵安和海伯三人一起往山下走去。

胡笙和他手下的人走路的速度都很快,即便每个人身上都担着百来斤的重物,还是要时时停下来等待只背了空背篓的赵安他们。

不过下山的速度比他们上山的时候快了很多,一方面是下坡的速度本来就比上坡快,身上没有了负重,还有一点却是胡笙带着他的手下在前面走的时候,就会把那些荆棘草木踩到给他们趟出一条临时的小道出来。

这一次赵安出门的时候,连同海伯和琴童都一起带走了,村里的人在刘浣的带领下依旧坚持了早上的训练。

只是他们看到赵安带着这一群人从山上下来时,立刻就有村民询问他昨晚去了哪里。

赵安看了一眼胡笙挑在担子一边的大雁,笑呵呵的对着上前来询问他的老婶子说,“我去给我对象送了聘礼,明天就给村里发些喜糖。不过我对象家住在山里,要在他们那边举行婚礼,就不能请大家吃饭了。”

老婶子看着这一位宰相家的儿子,竟然会娶一个山里的姑娘,又不在村里办婚礼,眼中闪烁出一股异样,但又很快将这股情绪压制了下来。就怕赵安只是一时兴起,那一天又遇见了好姑娘,就会毫不犹豫的把这个山里的女人抛弃掉,就像那戏文里唱的陈世美一样。

现在村里的窑炉和草莓苗都要依仗赵安,就算知道赵安要去骗婚,这位老妇人也没有多话,笑呵呵的说,“那我就等着吃大少爷的喜糖了。”

赵安也跟着笑了笑,没有向他们介绍胡笙的意思,一方面是在于接受度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他跟村里的大部分人并不算太熟悉。他只打算跟村里几个比较熟的人,比如刘浣和刘虎,还有自家雇佣的几个陶炉工人,讲自己要跟胡笙成亲的事情。

不过告诉这些人之后,大概村里也就能够传遍了,但是赵安相信这些人就算私下里传言,也不敢在他面前来说什么。

但是他要的就是这种大家心知肚明,又不得不憋着的感觉。

带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来到自家门口,李大可作为宾人站出来,对着赵安念诵婚书和嫁妆单子,因为婚书最开始写了一些骈四俪六的华丽词句,以至于赵安始终没有搞懂到底是那一天结婚,村人们也没有听懂太多,只是惊叹于他们摆出来的一件件金贵的嫁妆。

只有后面跟上来的赵秀才听出了,要跟赵安结婚的人叫做“胡笙”,听起来不像好女子的名字,难道是这位胡公子的妹妹,有胡人血统的女子。

虽然这他的嫁妆非常丰厚,可是赵秀才还是皱眉,他想要上前去说几句,却被刘浣拉住了衣袖。

回头就见刘浣皮笑肉不笑的说,“秀才公,你可不要坏了人家的好事,俗话说宁拆一桩庙,不毁一桩婚。

还有那位胡公子,你也知道他的厉害。你家的墙面可没有赵通明家的那么硬,您老的骨头就更软了,可别犯傻。”

赵秀才如果没有听出刘浣阴阳怪气的说自己骨头软,就不配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了。可是他敢跟刘浣呛声,看了一眼胡笙后,却不敢多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