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1 / 2)

毕竟这么打下去,双方都有死伤,康亲王不太愿意继续这么消耗下去。

送信去京城,一个来回的时间太长,康亲王正犹豫的时候,施琅却阻拦他道:“王爷,郑经如今急着回去处理家事,这才无心迎战,要求和谈不过是拖延时间。”

“一旦他回去处理好家事,就会立刻卷土重来,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在郑经处理事情的时候,郑家军也能休养生息。”

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如今郑家军节节败退,一来是中途被郑经换了将领,二来也是密集的战事让士兵疲倦。

只要重新换上之前的老将,再休息一段时间,郑家军又能振作起来。

尤其他们这边因为和谈没有防备的话,那被偷袭就会死伤惨重,后边想接着打就有些被动了。

康亲王皱眉道:“这只是你的猜测,未必会如此。”

虽然施琅曾经跟着郑成功,但是对郑经却未必那么熟悉,判断可能有错。

错过这次和谈,康亲王很担心他这边的大军先要吃不消了。

施琅也能明白康亲王的顾虑,他领兵从撤三藩开始就来回跑,士兵都很累了,如今还跟郑家军对战很长一段时间,只怕很快就要撑不住了。

他想了想,提出一个建议道:“王爷,士兵一直打仗也是累了,可以就地征兵,想必很多人愿意加入进来。”

康亲王听后,眉头皱得更紧了:“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就地征兵,也得是紧急时候的举措,一群懒散的乌合之众不好指挥,有的不过是凑人数罢了。

但是这些人未必听指挥,甚至可能听不懂指挥,到时候反而一团乱,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征兵。

另外就是,康亲王领着大军南下,虽说有死伤,还没到需要就地征兵的地步,被皇帝知道后,只以为他这是要造反了!

康亲王胆子小,做事从来都是战战兢兢的,一直很害怕皇帝这个年纪小却格外铁血的帝王,生怕自己走错一步,脑袋就要保不住了。

所以他根本不想同意施琅这个荒谬的提议,施琅只好反复劝说康亲王,把事情全揽在自己身上,然后亲自写密信,八百里加急送去京城请皇帝定夺。

康亲王和施琅的密信前后脚到达京城的时候,皇帝正抱着女儿在她房间的窗前驻足。

皇帝来后边的房间看了几次,总感觉太单调了,想着就打算在天井里让人种花,女儿隔着窗户看见花团锦簇的,心情都要好起来。

云岚受不住花香,所以皇帝让人在天井里种的都是没什么香味,花还要开得好看的。

这可把内务府和花匠愁坏了,选了好长一段时间,今儿才算是选好了花种下。

皇帝还不放心,抱着女儿亲自来监督,站在窗前确实没闻到花香,这才放心了,低头闻到:“你喜欢这些花吗?要是觉得花的颜色不够鲜亮,那就让人换一批花。”

云岚感觉这花挺好的,就没必要继续折腾这些花匠了,伸手拍了拍皇帝的胳膊,还“啊”了一声,露出个可爱的微笑来。

皇帝见女儿笑了,应该是喜欢自己的安排,也跟着笑了。

密信是这时候到的,李德全直接捧着到后边来。

皇帝见了不由挑眉道:“康亲王和施琅分别送来的密信?”

李德全恭敬答道:“回皇上的话,康亲王的密信先走,施大人的密信在后头快马加鞭送来的。”

这叫皇帝听得有趣,是什么事,让两人分别写信来给他?

皇帝也懒得特地跑去御书房,索性在房间里坐下,抱着女儿,单手捏开了蜡丸,先看了康亲王的密信。

康亲王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郑经要和谈,询问皇帝的意思。

云岚一看就明白皇帝让唐大人在台岛的布置起效了,郑经急着回去处理私生子的身世问题,于是打算派人来和谈。

康亲王显然很意动,却还是非常谨慎,先写信来询问皇帝的意思。

云岚对这位康亲王的印象也很深刻,他用词一直相当卑微,看着就怂得很。

说他有点胆小,领兵能力还不错,不然也不会被皇帝派去南边收拾撤三藩的后续了。

但是说康亲王能力好吧,又有点优柔寡断,一点事都要写信来问皇帝。

在云岚的印象当中,这已经是康亲王写的第十封还是第十一封密信了吧?

但是皇帝显然很喜欢康亲王这个作风,要康亲王是那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皇帝就不会派他去那么远的地方了。

毕竟三藩已经是个很好的教训了,这些远在边境又兵权在握的藩王是个极大的隐患。

好不容易清理掉三个藩王,皇帝可不想又重新扶持出一个新的藩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