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 / 2)

打井耗费大先不说,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适合打井,有时候耗费银钱打出来的还是一口苦水井。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子打水漂。所以桃源村里有井的人家并不多,她家里原先就没有井,这打水的活儿自然落在了她身上,她那个晚娘是万万不会放过这个唯一可以拿捏她的机会的。

两人进厨房的时候,发现里面已有一位妇人在烧水了。

沈知衍忙停下步子,冲那妇人打招呼:“大嫂。”

林芷也跟着一礼,甜甜叫道:“大嫂,您起得真早。”

沈家大嫂是婆母李春花还没出五服的族人,名李玉香。进门比她早不说,已有一子一女,她现在嘴甜一点儿没坏处。在这里的日子久了,林芷相当会审时度势。她并不知道她这一笑,惹得沈知衍在背后看了她好几眼。

大嫂李玉兰看小夫妻二人携手而来,且新媳妇面白如玉,杏眼圆润,笑起来甚是喜人。心里欢喜,便也笑着回道:“我也刚起身没多久,弟妹,你瞧,火才刚升起来呢。”

这时虽是盛夏,可婆母和小姑子都体弱,还有她的小儿子才七个月大,井水对于他们来说都太凉了。再者,想到今日新媳妇要敬茶,李玉香早起惯了,索性先来烧水。她先前进门的时候是自家丈夫陪着,婆母也是个和善人,她并没有如其他大多数新妇一样,在进门第一日就被立规矩。

她喜欢家里的这份难得的和睦,也愿意维护这份和睦。

看了看立在门外的沈知衍,李玉香打趣道:“二弟,你去温书吧。留弟妹在这儿和我说说话。”

林芷见她面善,说话行事更添几分可亲,当即便把沈知衍扔在脑后,只拉着李玉香说话:“大嫂,我来帮忙……”

沈知衍听着厨房里两人的交谈声,其中林芷的声音格外欢快,在门边顿了顿,终是抬脚离开。他没去书房温书,反去了井棚边接连打了几桶水,把井边的大缸灌满。左右一会儿子要敬茶,这点时间也翻不了几页书。

敬茶时,林芷和沈知衍刚跪下去对着沈母和沈老爹的牌位磕头,沈母便让起身,只意思意思低说了一句:“往后是一家人,和和气气把日子过好。”

并不趁此机会摆架子立规矩,而林芷也总算把沈家人认全了。

去世的沈老爹且不说。

沈家现今加上她一共八口人。沈母是个瘦小的妇人,面相和善,依稀能看出年轻时的清丽,只脸上和眉间带着几分病气和愁色。沈家大哥沈知淳和沈知衍有几分相似,只是肤色更黑,面部线条更硬朗。沈知淳和李玉香育有一子一女,大女儿沈书兰今年六岁,正睁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的打量林芷;小儿子沈书元也被抱出来见礼,只不过小孩儿正专心啃着自己的手指头。

大嫂李玉兰和小姑子沈知薇已见过,不肖细说。

相互见礼之后,林芷送上赠礼。众人都有的两方手帕不说,婆母李春花一双缠枝卷草的绣鞋,其余女眷具是荷包,只花样不同。而最令众人惊讶的,是林芷用葛布为沈书元绣的虎镇五毒的大红肚兜。

李玉香一见便直呼贵重:“弟妹,这,这怎么好意思,元儿还小,怎么用这么贵重的料子。”

可她手摸着那柔软的肚兜,往外推的劲儿就散了几分。入了夏,一天热过一天,小人不禁热,元哥儿之前起了好些热疹子。

这葛布是南边传过来的时新料子,薄如蝉翼,里边还混了丝,最是凉爽透气。这上头的绣样更是精致得不行,意头也好,马上就是端午,正是避五毒的时候。这么一块儿肚兜,在县里可要不少钱,上次村长家的小孙子穿的一块儿绣花肚兜,听说要上百文,可那料子和绣样,都远远比不上手里这块!

林芷一笑:“大嫂,这块儿料子是我师傅裁衣服剩下的,这么一小块儿,原做不成什么东西。倒是给元哥儿做块肚兜才正正好。咱们是一家人,就该互帮互助,很不该计较这些小节。”

“这,这……”

李玉香原就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

“大郎家的,收下吧。这是二郎媳妇的一番心意,她说得对,咱们一家人,互帮互助,太过客气反倒生疏了。”沈母抚摸着那双月白色绣鞋,不管是颜色还是花样都是正好,倒是让她想起了沈老爹还在的时候,他也买过这样的绣鞋给她。

沈母昨儿办喜事时听得那些风言风语,还有小女儿夸新媳妇手好看时产生的担忧去了大半。

倒是有一种隐秘的欢喜萦绕心间,她就知道,小儿子执意要娶的人,不会差到哪去!观新媳妇说话行事还有这一门手艺,自家娶她,是高攀了。